优秀导师简介
王文娥,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研究方向:工程水力学、流体机械与灌排设备、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长期从事工程水力学、流体机械与灌排设备、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在节水灌溉产品设计开发、渠道量水设施等方面取得了进展。现为中国水力学会水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水利工程及农业工程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及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培养,担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二级学科的方向带头人。
先后主持农业部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任务、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文章30余篇,获批专利8件。
育人成效:
2009年遴选为研究生导师以来,共指导研究生56人,其中毕业博士生2人、硕士生38人。2名研究生获得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就业率100%,大部分进入事业单位、选调生及设计院,目前已经成为各个单位的业务骨干;多名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就读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水科院、英国伦敦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
优秀导师简介
孙世坤,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主要从事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智慧水利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兼任Irrig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Vadose Zone Journal等3个国际SCI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副秘书长、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校双一流创新团队“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负责人。
近年来,主持国家农业领域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项目等10余项研究课题。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论文总被引3000余次,h-index为32,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农业节水科技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10项。
育人成效: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育人成效显著。近5年,培养(含协助指导)的研究生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全国水利类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1人入选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5人前往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攻读博士或联合培养。课题组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等各项奖励和荣誉30余人次。
优秀导师团队简介
团队名称:农业水利遥感与信息化
团队带头人:张智韬
团队口号:人尽其才,为时创新
团队人才培养方向及目标
“农业水利遥感与信息化”团队初创于2015年,2019年正式成为菠菜联盟论坛“双一流”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所属的创新团队。该团队紧紧围绕“有德行,敢担当,会合作,善创新”的培养目标,将“立足遥感机理,运用信息手段,解决水利问题,服务农业生产”作为团队人才培养的方向,并将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让研究生参与团队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为团队成果凝练集成的基本来源。团队集中菠菜联盟论坛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组建指导委员会来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通过团队内部培训做好研究技能的“传帮带”,通过团队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归属感。从而在学制学时刚性约束条件下,切实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培养质量。
团队带头人、团队组成
育人成效
1.团队在本学科领域主要贡献
该团队是由菠菜联盟论坛不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专业业务能力强、政治思想过硬,通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团队班底、管理模式和团队文化,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卓有成效。目前团队已经以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学校“双一流”学科群B类/G2期刊论文3篇,其中入选ESI 1%高引论文1篇。论文内容涉及水利、遥感、农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现了本团队多学科创新的科研水平。2020年团队成员陈俊英和张智韬教授等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参加人完成的“多尺度水盐诊断与预测技术及方法”和“灌区干旱信息深度挖掘及输配水智能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2项。
2.人才培养支撑条件
团队集中菠菜联盟论坛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组建指导委员会来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并按照“统一规划方案、统一实施论证、统一过程监督、统一成果提炼”的“四个统一”原则来确定每位研究生的具体研究方向,通过每周例会、大组会或年终总结会等形式定期督导研究生的学业进展,并让研究生参与团队建设的各个环节,以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为团队成果凝练集成的基本来源。通过团队内部培训做好研究技能的“传帮带”,通过团队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归属感。从而在学制学时刚性约束条件下,切实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培养质量。
3.团队育人成效
团队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88人、博士研究生14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2人,大部分就职于高校、省级设计院、省级水务局等事业单位级公务员系统,初次就业率100%。其中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19人攻读博士学位,20余人进入国家公务员体系,10余人进入与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30余人进入到了各自领域的国企或科研院所。
在团队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陈俊英教授所负责的农水第五党支部获得校级优秀党支部;张智韬、陈俊英、栗现文等3人获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陈俊英获“我最喜爱的老师”;向友珍人获“就业先进个人”;张智韬、陈俊英、宁纪锋、陈音稳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获中国人工智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各1项;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张君锐),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2人;获国家奖学金8人,获校长奖学金5人;获省级优秀研究生1人,获校级优秀毕业生6人,获优秀大学生32人;获优秀共产党员4人,获优秀学生干部9人;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双一流B类/G2期刊发表论文3篇、中科院一区43篇、中科院二区12篇、计算机顶会6篇;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2件,软件著作权1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