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应菠菜联盟论坛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宋松柏教授、粟晓玲教授、康艳副教授及资源环境学院李志教授邀请,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杨肖丽教授、方秀琴教授、袁山水研究员、江善虎教授五位专家学者来菠菜联盟论坛进行学术交流。在学院综合楼203报告厅为师生分别作了题为“水文学研究范式的演进与变革”、“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气象干旱的影响研究” 、“基于历史灾情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全球洪灾风险评估”、“土壤水-降雨耦合与极端事件”和“变化环境下非平稳干旱形成机制与评估方法”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孙世坤副院长主持,宋松柏教授、粟晓玲教授、李志教授、李毅研究员以及学院相关专业的200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报告会上,任立良教授从范式的定义与内涵入手,讲解了现代学科的分化轨迹,并归纳总结了水文学的热点,进而引出了IAHS-PUB科学计划,3大科学目标及6大科学问题等水文学范式演进的个案,最后深入水文学科,归纳了水文学研究范式的演进过程,以国际社会23个未解决的水文学问题,任老师的报告内容高屋建瓴、语言幽默生动,给广大师生开拓了研究思路。
杨肖丽教授使用CMIP5气候模式的优化集合数据集,基于PCR-GLOBWB模型和可变阈值法,定量识别了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因子(灌溉、取用水和水库调节)对我国南方(减缓)和北方(加强)水文干旱事件的水分亏损量、干旱历时、干旱频率的差异性影响,并以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云南省为例进行了详细展示。
方秀琴教授基于4109条洪灾历史灾害数据从触发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层面研究洪灾条件因子,使用因子共线性分析、样本构建与分级、随机森林建模与调参等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了模型性能评估,结果显示我国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及以上风险面积占比均远高于全球总体水平,洪灾防治任重道远。
袁山水研究员以“降雨更容易发生在土壤干燥区还是湿润区?”为题引发师生讨论,提出了“土壤水-降雨耦合机制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这一科学问题,并从卫星与站点、土壤表层与深层、有无大尺度天气事件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土壤水的极端洪旱机理”的研究体系。
江善虎教授从环境变化对径流演变的影响评估、非平稳干旱评估方法改进与应用、环境变化对水文干旱演变的影响等多次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探究了在变化环境下如何评估非平稳干旱,提出了科学识变、准确算变、主动应变的解决路径。
报告会结束后,任立良教授、杨肖丽教授、方秀琴教授、袁山水研究员、江善虎教授与宋松柏教授、李志教授、崔晨风副教授、张更喜博士、吴海江硕士等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就新时期的水文问题、数据降尺度、遥感数据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气氛热烈,互动活跃。
任立良教授作报告
杨肖丽教授作报告 方秀琴教授作报告
袁山水研究员作报告 江善虎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