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通道
首页» 菠菜论坛担保» 【优秀案例展】第2期: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工作案例
 

【优秀案例展】第2期: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工作案例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2-10-28     浏览次数:

     

拓体系搭平台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绿色智能型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导师团队工作案例

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菠菜联盟论坛党委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基层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在全校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菠菜联盟论坛第四次代表大会党委报告》精神之际,菠菜联盟论坛党委开设以“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为主题的【献礼二十大 优秀案例展】专栏,集中宣传展示各基层党支部和工作团队在理念、机制、载体、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形成的一系列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引领全院师生以昂扬的奋斗姿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期展示的是绿色智能型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导师团队工作案例《拓体系 搭平台 建机制 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团队成员(部分)合影

一、背景

绿色智能型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导师团队自2009年组建以来,在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支持下,建成以灌溉水流运动研究为主线,涵盖灌溉供、输、配水全过程,占地2400m2的灌溉水力学实验平台,年均150名本科生和60名研究生开展科创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团队负责人朱德兰教授为菠菜联盟论坛农业高效用水学科群“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方向负责人,成员学科涵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材料科学及电气自动化等,主要成员有12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名,副教授8名,中共党员占比达100%,每年招收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团队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成员以“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在各自的科研教学活动中,互相团结、相互支持,积极向上,关爱学生,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严格执教,恪守学术规范,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团队获评学校第三届研究生优秀导师团队。

二、做法

(一)拓展节水灌溉工程知识体系

针对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团队凝练二十年科研成果,编著节水灌溉工程领域书籍9部,内容包括节水灌溉工程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基础理论包括灌溉水流运动规律和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原理部,专业技术包括绿色驱动、节能降耗、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团队将专著中的灌溉水力学知识和节水灌溉新技术纳入教学内容,新编与新时代灌溉工程需求匹配的教材《水力学》和《灌溉水力学引论》作为专业基础课,为本科生开设;其它书籍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教材。通过教材建设夯实学生节水灌溉工程方向理论基础,提升学生解决复杂灌溉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创建节水灌溉工程综合实验平台

团队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两方面的知识体系,创建了以灌溉水流运动规律、绿色驱动、节能降耗、智能控制、精准灌溉为主线的节水灌溉工程综合实验平台,配置了PIV流场测试设备、视频雨滴谱仪、衍射仪等设备百余件,其中自行研制设备达到60%以上,成为学生开展科创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综合实习的重要场所。依托该平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灌溉工程方面实验90余项,固化其中的30余项作为本科生教学实验,使菠菜联盟论坛成为全国高校在节水灌溉工程方面教学实验开设最多的院校。借助该平台,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制作实验装置,解决发现的问题,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引导学生养成自律习惯,并始终贯穿“爱专业、爱行业、爱国家”的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

团队通过持续凝练科研成果,形成节水灌溉工程知识体系,不断融入教学内容;在多年科研资源持续投入下,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教团队和实验平台。吸收大量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培养本科生,强化本科生教育,学生参与开发出20余款喷微灌新产品,申请专利50余件,应用面积达100多万亩,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节水灌溉人才,为新时期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工作成效

(一)科研成果丰硕,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团队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0余件,出版专著9部,获得省部级奖励9项,其中: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大北农科技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神农中华农业创新团队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奖2项。创新了喷微灌工程理论,发展了灌溉水力学,研发了低压喷头、多能源互补驱动低能耗喷灌机组、涌泉根灌、大流量压力补偿滴头、微孔陶瓷根灌、移动式多功能抗旱机组、太阳能驱动水肥一体化装备等8项关键技术与产品,实现低能耗绿色能源驱动自动化灌溉,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红枣、苹果等经济林果和小麦、土豆等粮食作物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0余万亩,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提高了研究生培养水平

团队先后培养了256名研究生(博士36名,硕士210名),其中博士毕业生20人,在读博士16人,硕士毕业生130名,在读硕士90名。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连续在全国大学生水利类大赛中取得佳绩,获特等奖6项、一等奖和二等奖10余项,菠菜联盟论坛连续7届被授予优秀组织奖,5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15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名研究生获得校长奖学金,1名博士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博士生全部就职于国内知名高校,硕士生就业于省级水利设计院、水务局等单位,职场发展良好,初次就业率100%,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另外,每年夏季和冬季举办两次博士生学术论坛,促进和加强了各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培养水平。

(三)形成了“唯实,协作,高效,创新”的团队精神

团队建立了跨学院、跨学科,国内外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科研组织新模式,制定了一套有利于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实现项目、人才、平台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及科技资源的合理共享和充分利用,进一步增强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团队逐步形成“唯实,协作,高效,创新”的文化精神,秉持这种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我国灌溉农业绿色高效用水研究,发展灌溉理论,开发灌溉关键产品,支撑引领节水灌溉技术进步,为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启示

一是聚焦团队目标建设。以党建引领科研攻坚,发挥党员导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围绕共同的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协同育人,团队成员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共享资源、通力协作,用集体智慧凝聚人心、号召力量、多出成果。

二是聚焦人才梯队建设。发挥老、中、青年导师在科研和教学领域不同方面的优势,特别要重视青年导师在团队中的成长,以老带新,弥补青年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全面、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三是聚焦科研精神培养。在团队工作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以言导行,以身示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编辑:郝彦昕     终审:张成凤